肌少症01.jpg

作者 / 陳建志 院長

家中的長者是否有體能減退、走路速度變慢、步態不穩、爬樓梯越來越吃力、從椅子起身漸感吃力、到醫院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明顯異常?


成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往往會逐漸的改變。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脂肪逐漸增加、肌肉逐漸減少。這樣的情形如果在中壯年時期沒有及早因應,一旦步入老年,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就會大為提高。肌少症患者外觀看起來與常人並無異樣,但因整體肌肉量減退、肌耐力變弱、行動能力變差、抵抗力下降…導致患者常常跌倒撞傷、自我照護能力降低、個人生活品質受損、容易因為病菌感染而罹病或住院。


肌少症是一個骨骼肌質量、強度與肌能逐漸流失的症候群,2010 年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聯盟(EWGSOP)依據有無肌肉質量降低、肌肉強度降低及身體功能表現降低三個部份,提出了肌少症的診斷標準。若只有肌肉質量降低,稱為「肌少症前期」;若肌肉質量降低,加上肌肉強度降低或身體功能表現降低,即為「肌少症」;若肌肉質量、肌肉強度及身體功能表現三者都降低,則為「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患者如果同時合併腹部肥胖,容易發生胰島素阻抗及慢性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為了預防肌少症的發生,最好從40歲開始加強蛋白質攝取,並且養成規律的有氧及無氧阻抗運動來維持體適能並加強肌力。不論年紀多大,只要開始接受規律訓練,都能由於肌肉質與量的成長,來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

預防多吃四大步驟.jpg

 

作者 / 陳建志 院長

「你就少吃一點」... 說實在,這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什麼樣的情況會讓我們吃太多呢? 第一是在沒有生理需求,也就是根本不餓的時候,因為受不了食物的誘惑就吃了起來。第二是在正餐時,即使已經吃飽了,仍然控制不了挾取食物往嘴巴送的衝動。

我們的老祖先們為了飽食一頓,可能必須先爬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經過一番努力後,才能找到一點點可以勉強果腹的食物。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方圓一公里內往往就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商店、餐廳,不費吹灰之力,隨時可以飽餐一頓;更別提豐富的食材、精美的包裝、誘惑的廣告... 再再讓我們不顧大腦飽食中樞所發出滿載的警告,繼續將食物大口大口地往已經過度超載的腸胃消化系統運送。除此之外,現代的美食為了挑戰每一個挑剔的味蕾,往往添加了過量的糖份、食鹽、油脂及複雜的人工調味,不知不覺間種下了肝、腎及心血管疾病的惡果。

如何控制美食的誘惑,避免造成身體過多的負擔? 提供四個撇步給大家參考:
第一、肚子不餓時儘量不吃:
現代人常常會在肚子不餓時用食物來撫慰空虛、焦慮或創傷的心靈,雖然美食可以刺激血清素及多巴胺,讓人們心靈頓覺舒暢與滿足,但聽聽音樂、看看美景、散個小步、找好友聊天...等,往往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so no.jpg


第二、專注於你眼前的食物:
用餐時要眼到、口到,全神貫注地細細品味,旁邊不要有手機、筆電、平板,前方不要有電視螢幕,因為這些電子產品會讓人不知不覺花更多時間在餐桌前,分心的結果一來影響消化,二來可能不自覺地吃下比預期更多的食物。
第三、避免過多糖分與食鹽:
高糖與高鹽的食物會誘惑我們的味蕾,讓嘴饞的人們唰嘴的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當面對高糖或高鹽的食品時,必須發揮高EQ及自制力去婉拒;假使真的無法避免時,就謹記「淺嚐即止」這個重要指令。長期攝取過多的糖份與食鹽,遲早會給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與代價。
第四、餐後安排適當的運動:
一旦理智被美食的誘惑給打敗,在懊惱之餘,不如趕緊想辦法挪出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到附近的公園或運動中心活動活動,消耗掉超過身體需求的熱量與營養。請記得今日事今日畢,避免因為長期累積而導致不可逆的健康危害。

您知道所謂美食並不等同健康飲食嗎?對外食族來說,難免吃進不少高鹽食物,若攝取太多鹽分,腎臟的負擔就加重;加上鹽中的鈉會導致身體的水分不易排出,更加重腎臟的負擔,破壞腎臟功能,進而誘發腎臟病發生。而攝取鹽份太多也會使我們需要更多水份來解除身體的口渴,同時當鹽中的鈉離子跑到血液中,會把水份拉進來,這額外的液體會增加血壓、心臟的負擔,久而久之,「心、腎」問題就接踵而來了。

鹽巴.jpg


衛生署建議成年人一天鈉攝取量是2400毫克(2.4克),約相當於6克鹽(1公克的鹽含有400毫克的鈉),也就是說吃超過6公克的鹽,就是太鹹!

目前台灣的成人每日攝取鹽平均9~10克。但怎麼知道我吃了幾毫克鈉?

在食品包裝上,通常標示鈉含量,而非鹽含量。只要把鈉含量乘以2.5,就是鹽量。根據2008年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定義:每100克食品含600毫克鈉(600毫克乘以2.5=1500毫克即1.5克鹽),屬於「高鹽」食物。

在衛福部網站上可以查得到食物成份表,如牛奶也含有鈉,每份牛奶約含120毫克鈉、運動飲料也含鈉每份蔬菜約含20~50毫克鈉,調味料不是只有鹽,烏醋、醬油、味精、都含有鈉。另外,一般高湯、火鍋湯料含鹽量更高,喝愈多湯自然就吃進愈多鹽。


【改善建議】

日常生活中應堅持少鹽、少調味料飲食,少吃醃漬食品;喝水只喝白開水或礦泉水改用天然食材香料,例如蔥、薑、蒜、香菜、芫荽、九層塔、當歸、枸杞、檸檬等。

烹飪時,少用點鹽,而多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例如青椒、番茄、洋蔥、香菇、九層塔,和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番茄炒蛋就是好例子。

菜上桌後,避免隨手把鹽罐或醬油膏拿來灑灑抖抖。煮魚、海鮮時,可以擠些檸檬汁,不必用鹽就可增加美味。


最後小編再提醒大家,人的口味是可以漸進式減淡的,一旦養成清淡口味,說不定後來吃鹹一點的反而不習慣呢。

健康管理.jpg

 

作者 / 陳建志 院長

如果要選出近二十年來最夯的醫療保健話題,無疑地「肥胖與減重」絕對是名列前茅。國內外許多研究陸續發現,肥胖與三高、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猝死及癌症等罹病及死亡風險息息相關,於是WHO及FDA 於1996年正式將肥胖列為是一種慢性疾病。


目前台灣肥胖的定義,是2002年由行政院衛生署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訂定。身體質量指數是個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2所得的數值; 國人正常範圍是18.5~24 ,BMI<18.5為過輕, BMI≧24 為過重,BMI≧27 為肥胖。

肥胖.png


以往的減重方式只迷失於BMI指數降低或體重的斤斤計較,可是一窩蜂的節食、禁食、代餐、減肥藥或健康食品療法,帶來的是一堆減重後遺症(肌肉減少、骨質流失、體能變差)或溜溜球效應(減重後復胖)。近來發現除了BMI、體重之外,成人減重應該加上兩個參考指標- 身體脂肪分佈與肌肉含量。


成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往往會逐漸的改變。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脂肪逐漸增加、肌肉逐漸減少。這樣的結果將導致基礎代謝率減少、體能肺活量漸弱、行動靈活度變差及心血管風險增加,這種身體組成的變化趨勢,在老年人身上更為明顯。除此之外,體脂的分佈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報告發現,與腰臀部體脂或皮下體脂相比,分佈於內臟體脂的含量越高,容易造成慢性發炎及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更高。


因此,就整體長期的身體健康而言,盲目的「減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訴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全方位的「體重健康管理」,除了體重、BMI、體脂率等指數的檢測之外,也應包括身體肌肉含量與內臟脂肪分佈的評估。

20150113103829434.jpg


由於心肌梗塞而離開的新聞一再發生,特別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知識!三招自我心肺復甦自救。讓您在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1、深呼吸,主要是要把氧氣吸進肺部。   

2、咳嗽,透過這個動作壓擠心臟,進而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幫牠恢復正常脈搏。   

3、對心臟的擠壓,可以讓心髒病發作患者有機會到醫院被救!   

重點是不要驚慌,要不停咳嗽,用力的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氣,然後,用力地、深深地、長長地、不停地咳,好像要把胸腔深處的痰咳出來一般,每間隔大約兩秒鐘,要做一次吸、一次咳,一直要做到救護車趕到時,或者已經感到恢復正常,才能休息。


還有大家不要以為年齡少於25或30歲就不會發作,現在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臟病可能發生在所有年齡身上!

溫馨提醒:若您有感覺出現不明胸痛 胸悶、冒冷汗,請立即就醫檢查。預防才是最好的方法喔!

創健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