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重管理新思維

健康管理.jpg

 

作者 / 陳建志 院長

如果要選出近二十年來最夯的醫療保健話題,無疑地「肥胖與減重」絕對是名列前茅。國內外許多研究陸續發現,肥胖與三高、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猝死及癌症等罹病及死亡風險息息相關,於是WHO及FDA 於1996年正式將肥胖列為是一種慢性疾病。


目前台灣肥胖的定義,是2002年由行政院衛生署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訂定。身體質量指數是個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2所得的數值; 國人正常範圍是18.5~24 ,BMI<18.5為過輕, BMI≧24 為過重,BMI≧27 為肥胖。

肥胖.png


以往的減重方式只迷失於BMI指數降低或體重的斤斤計較,可是一窩蜂的節食、禁食、代餐、減肥藥或健康食品療法,帶來的是一堆減重後遺症(肌肉減少、骨質流失、體能變差)或溜溜球效應(減重後復胖)。近來發現除了BMI、體重之外,成人減重應該加上兩個參考指標- 身體脂肪分佈與肌肉含量。


成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往往會逐漸的改變。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脂肪逐漸增加、肌肉逐漸減少。這樣的結果將導致基礎代謝率減少、體能肺活量漸弱、行動靈活度變差及心血管風險增加,這種身體組成的變化趨勢,在老年人身上更為明顯。除此之外,體脂的分佈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報告發現,與腰臀部體脂或皮下體脂相比,分佈於內臟體脂的含量越高,容易造成慢性發炎及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更高。


因此,就整體長期的身體健康而言,盲目的「減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訴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全方位的「體重健康管理」,除了體重、BMI、體脂率等指數的檢測之外,也應包括身體肌肉含量與內臟脂肪分佈的評估。

創健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