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讓我們來看看心臟血管功能方面的檢查。

 20170929.jpg

心臟血管系統包括心臟,與分布全身的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心臟血管相關的健康檢查,包括三高(血糖、血壓、血脂肪)的檢查、胸部X光、心電圖、動脈硬化分析、心臟超音波檢查、頸部超音波檢查、冠狀動脈血管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

H0416_HeartWorkout_TSk-467049952.png

血壓、血糖、血脂肪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血管檢查,因為絕大多數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從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俗稱三高)演變而來。尤其是有肥胖、吸菸、缺乏運動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更應每年定期追蹤檢查。

b1.jpg

臨床上心電圖的檢查主要有三種,一般民眾安排的是靜態心電圖,檢查時先請受檢者平躺在檢查床上,藉由連接到四肢和前胸10個不同部位的感應貼片,將心臟電流傳導所形成的波型變化記錄在心電圖儀器上,從而判斷受檢者是否有心律不整、傳導障礙、心肌缺氧、心肌損傷…等變化。靜態心電圖呈現的是檢查當下幾分鐘內的心臟傳導情形,對於持續性的心臟傳導異常具有很大的診斷參考價值,然而對於短暫性的心肌缺氧或陣發性的心律不整,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常常有民眾因突發性心肌缺氧、心速異常或心律不整導致胸悶、心悸、頭暈、甚至昏迷,在緊急送醫之後,一切又都恢復正常,讓醫生與患者都不得其解。有些患者即使冠狀動脈血管已有明顯阻塞,靜態心電圖卻完全沒有缺氧的波形變化,此時就必須利用運動心電圖檢查,藉由運動來增加心臟的耗氧負擔,讓隱藏的心肌缺氧情況能夠顯現出來。至於突發性心跳速度異常或心律不整的患者,則建議安排24小時心電圖,藉由較長時間的紀錄,希望能找出潛伏的心律異常患者。

5.jpg

超音波檢查是無輻射、非侵入性且非常安全的,人體不同組織對超高頻音波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超音波儀器可以同時收集組合這些訊息,來呈現器官組織的影像。心臟超音波可由肋骨下及肋間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心房、心室、瓣膜等內部構造的變化,並評估心臟收縮的功能,可用來診斷心臟衰竭、心肌病變、瓣膜異常、中膈缺損等心臟疾病。頸部超音波則是檢查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或脊椎動脈血管是否狹窄、血流是否順暢、管壁有無粥腫樣硬化斑塊,可以視為腦血管病變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

777.jpg

心臟負責供應全身循環所需的血液,心臟本身則是由冠狀動脈的血液來供應,如果冠狀動脈出現粥狀硬化導致血管變窄或阻塞,就可能造成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現象。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法是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也就是俗稱的心導管檢查。醫師先經由患者大腿或手臂的周邊動脈將無菌導管伸入心臟冠狀動脈內,然後注射顯影劑,再利用X光儀器將冠狀動脈血流狀態拍成影片,藉以了解冠狀動脈病灶的確切位置及嚴重程度。然而心導管屬於侵入性檢查,並有潛在的風險,通常只針對高風險族群來安排,不會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

7.jpg

多切面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為非侵襲性、不須注射顯影劑的檢查,可以高速捕捉跳動中的心臟影像,非常適合用來偵測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程度及是否有血管狹窄阻塞的情形。目前市面上有所謂的64切、128切、256切與640切。64切是這項檢查最基本的需求,但對於心跳較快或有心律不整的受檢者往往力有未逮。切數越高的電腦斷層其掃描速度越快、掃描範圍越大、輻射劑量較低,所組成的影像也較切數較低的為完整精確。

a7.jpg


人體血管系統密布全身,身體任一部位有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發生,往往也代表局部組織缺血性病變的可能。臨床上除了檢測心臟冠狀動脈及中央大血管是否有血管病變之外,我們也可以安排周邊四肢的動脈檢查。動脈硬化分析就是用來篩檢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檢查,檢查方法類似量血壓與心電圖的綜合版。受檢者先平躺於檢查床,分別於兩邊手肘和腳踝上方環繞壓脈帶,一切就緒之後壓脈帶會自動加壓來偵測四肢的血壓與脈動傳導速度,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便將檢查紀錄輸送到儀器中運算。報告中會出現左右兩側的ABICAVI(PWV)共四組檢測數值。ABI為腳踝與上臂血壓的比值,ABI值如果0.9-1.3為正常,ABI小於0.9以下,表示該側下肢有阻塞性血管病變的可能。


CAVI(PWV)測量的是心臟經由血管傳送血液至手、腳之傳導速度。正常動脈的彈性良好,一旦出現動脈硬化就會造成血管變硬、彈性變差、傳導速度變快。所以當CAVI大於9.0 (PWV大於1400),就表示有動脈硬化的跡象。CAVIPWV兩類儀器的檢測方法不同,差別在於PWV會受到測量時血壓變動的影響,而CAVI則幾乎不受血壓的影響。

好健康 小扁幅.jpg

快來預約【好健康雙饗宴】套組,饗宴加選B套餐 - 心血管疾病檢查。

健康好EASY,饗宴配HEALTHY!

營養師與你沒有距離,每餐提供飲食熱量分析,每天健檢你的餐盤!

隨時隨地與營養師飲食大哉問!

本週讓我們來看看心臟血管功能方面的檢查。

 20170929.jpg

心臟血管系統包括心臟,與分布全身的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心臟血管相關的健康檢查,包括三高(血糖、血壓、血脂肪)的檢查、胸部X光、心電圖、動脈硬化分析、心臟超音波檢查、頸部超音波檢查、冠狀動脈血管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


血壓、血糖、血脂肪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血管檢查,因為絕大多數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從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俗稱三高)演變而來。尤其是有肥胖、吸菸、缺乏運動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更應每年定期追蹤檢查。

b1.jpg


臨床上心電圖的檢查主要有三種,一般民眾安排的是靜態心電圖,檢查時先請受檢者平躺在檢查床上,藉由連接到四肢和前胸10個不同部位的感應貼片,將心臟電流傳導所形成的波型變化記錄在心電圖儀器上,從而判斷受檢者是否有心律不整、傳導障礙、心肌缺氧、心肌損傷…等變化。靜態心電圖呈現的是檢查當下幾分鐘內的心臟傳導情形,對於持續性的心臟傳導異常具有很大的診斷參考價值,然而對於短暫性的心肌缺氧或陣發性的心律不整,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常常有民眾因突發性心肌缺氧、心速異常或心律不整導致胸悶、心悸、頭暈、甚至昏迷,在緊急送醫之後,一切又都恢復正常,讓醫生與患者都不得其解。有些患者即使冠狀動脈血管已有明顯阻塞,靜態心電圖卻完全沒有缺氧的波形變化,此時就必須利用運動心電圖檢查,藉由運動來增加心臟的耗氧負擔,讓隱藏的心肌缺氧情況能夠顯現出來。至於突發性心跳速度異常或心律不整的患者,則建議安排24小時心電圖,藉由較長時間的紀錄,希望能找出潛伏的心律異常患者。


超音波檢查是無輻射、非侵入性且非常安全的,人體不同組織對超高頻音波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超音波儀器可以同時收集組合這些訊息,來呈現器官組織的影像。心臟超音波可由肋骨下及肋間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心房、心室、瓣膜等內部構造的變化,並評估心臟收縮的功能,可用來診斷心臟衰竭、心肌病變、瓣膜異常、中膈缺損等心臟疾病。頸部超音波則是檢查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或脊椎動脈血管是否狹窄、血流是否順暢、管壁有無粥腫樣硬化斑塊,可以視為腦血管病變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

a4.jpg

心臟負責供應全身循環所需的血液,心臟本身則是由冠狀動脈的血液來供應,如果冠狀動脈出現粥狀硬化導致血管變窄或阻塞,就可能造成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現象。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法是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也就是俗稱的心導管檢查。醫師先經由患者大腿或手臂的周邊動脈將無菌導管伸入心臟冠狀動脈內,然後注射顯影劑,再利用X光儀器將冠狀動脈血流狀態拍成影片,藉以了解冠狀動脈病灶的確切位置及嚴重程度。然而心導管屬於侵入性檢查,並有潛在的風險,通常只針對高風險族群來安排,不會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然而多切面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為非侵襲性、不須注射顯影劑的檢查,可以高速捕捉跳動中的心臟影像,非常適合用來偵測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程度及是否有血管狹窄阻塞的情形。目前市面上有所謂的64切、128切、256切與640切。64切是這項檢查最基本的需求,但對於心跳較快或有心律不整的受檢者往往力有未逮。切數越高的電腦斷層其掃描速度越快、掃描範圍越大、輻射劑量較低,所組成的影像也較切數較低的為完整精確。

a7.jpg
人體血管系統密布全身,身體任一部位有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發生,往往也代表局部組織缺血性病變的可能。臨床上除了檢測心臟冠狀動脈及中央大血管是否有血管病變之外,我們也可以安排周邊四肢的動脈檢查。動脈硬化分析就是用來篩檢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檢查,檢查方法類似量血壓與心電圖的綜合版。受檢者先平躺於檢查床,分別於兩邊手肘和腳踝上方環繞壓脈帶,一切就緒之後壓脈帶會自動加壓來偵測四肢的血壓與脈動傳導速度,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便將檢查紀錄輸送到儀器中運算。報告中會出現左右兩側的ABICAVI(PWV)共四組檢測數值。ABI為腳踝與上臂血壓的比值,ABI值如果0.9-1.3為正常,ABI小於0.9以下,表示該側下肢有阻塞性血管病變的可能。


CAVI(PWV)測量的是心臟經由血管傳送血液至手、腳之傳導速度。正常動脈的彈性良好,一旦出現動脈硬化就會造成血管變硬、彈性變差、傳導速度變快。所以當CAVI大於9.0 (PWV大於1400),就表示有動脈硬化的跡象。CAVIPWV兩類儀器的檢測方法不同,差別在於PWV會受到測量時血壓變動的影響,而CAVI則幾乎不受血壓的影響。

快來預約【好健康雙饗宴】套組,健康好EASY,饗宴配HEALTHY!

營養師與你沒有距離,每餐提供飲食熱量分析,每天健檢你的餐盤!

隨時隨地與營養師飲食大哉問!

  speech 

20170831.jpg

健康檢查的項目琳瑯滿目,有些檢查項目的內容可能連許多醫護人員也不太清楚。仿間書報雜誌有關健檢的介紹,多半以個論的方式來介紹各項儀器檢查的方法及目的,我嘗試未來幾週以各別器官系統的相關檢查來分類,希望提供給大家不同角度的選擇思考。本週先來談談胸腔呼吸功能方面的檢查。

1.jpg


運用在胸腔呼吸方面的健康檢查,項目並不算多,不外是醫師理學檢查、胸部X光、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肺功能檢查、血氧的檢測,以及目前發展中、備受期待的雲端血氧連續監測


講到胸腔呼吸方面的檢查,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胸部X光。胸部X光檢查藉由X光透視胸腔,於底片上形成黑白的影像,藉由影像上顯現的心臟輪廓、血管紋路、肺門高低、橫膈位置、肋瞙變化、胸廓骨頭是否完整等,來判斷是否有心臟擴大、肺炎感染、結節腫瘤、肋膜積水、脊椎側彎、骨折變形…等。由於心臟、血管、橫膈、肋膜、骨頭等在X光片上是以濃淡不等的白色呈現,只有充滿氣體的肺部呈現灰黑色,所以拍照時必須吸飽氣、讓肺部儘量擴張,俾能呈現出黑白分明、清晰對比的影像,來提供醫師判讀。

 

如果照相時吸氣不足,相對地黑色襯底不足,容易導致X-光片上相對的心臟較大、橫膈上升及肺部血管紋路增加,因而影響正確的診斷。由於含金屬成分的衣物飾品會在X光留下影像,照X光前,會要求受檢者穿著無鈕扣及拉鍊的輕便上衣,並移除項鍊、胸針等飾品;除此之外,除非是無法站立或行動不便,照胸部X光時應該站著照。照射前檢驗師會幫受檢者調整好姿勢,好讓照射時兩側肩胛骨向外擴展,以避免兩側肩胛骨的影像與肺部影像重疊而影響判讀。照射時必須配合檢驗師的口令,吸飽氣後先閉氣幾秒鐘、不要晃動,等照完後再正常呼吸、恢復活動。一張品質優良的胸部X光,就像一張影像鮮明的照片,可以提供臨床醫師許多明確的訊息。

3.jpg


胸部X光雖然簡便,但只能呈現平面影像,也就是說一張X光事實上是前胸貼後背的疊影,所以就像排隊一樣,後面的影像一定會被前面所遮蔽,所以會造成許多影像上的死角。這時就算是再有經驗、具有法眼的醫師,也莫可奈何。除此之外,傳統胸部X光影像檢查有其先天的限制,通常腫瘤直徑要一公分以上比較容易顯現出來。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呈現的是3D立體的影像,沒有前後疊影的問題,解析度高、可以偵測出早期微小的病灶,輻射暴露劑量較傳統電腦斷層低很多,受到國內外許多學會專家相當的肯定,適用於早期肺癌的篩檢。


簡易型的肺功能檢查,是藉由測試肺活量及一秒鐘用力呼氣量、最大呼氣流速量等,來判斷受檢者是否有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合併阻塞性及限制性)的換氣障礙。肺功能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個人吹氣、換氣的技巧會明顯影響檢查結果,因此必須配合在旁護理師的口令來操作。偶爾遇到受檢者因為吹氣技巧不良、心情過度緊張或無法配合口令動作而出現明顯低估的異常報告。通常這種情況只要胸部X光沒有異常、血氧濃度檢測正常(通常95%以上),臨床上沒有胸悶、呼吸困難的現象,就不用擔心,必要時幾個月後再追蹤即可。

20604494_10211372335598068_8651517022960997374_n.jpg


根據統計,約有40 %的中年男性及25 %的中年女性有習慣性打鼾的現象,這些人當中有五分之一可能患有阻塞性呼吸中止症候群,長期下來會影響到心肺功能、增加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的風險。傳統的睡眠中止症候群的診斷,必須先到醫院的呼吸睡眠中心預約登記,等候約半年後,依照指定時間到中心報到,為了得到完整的生理變化記錄,得先在身體黏貼17條以上的線路,才能同步收集人體的多項生理訊號,既耗時又可能無法反映患者在家中真實的睡眠情況(誰會在睡覺時在身上貼17條線)。未來即將上市的雲端血氧連續監測儀,可以讓受檢者輕鬆地在家檢測,只要在睡覺前手指戴上儀器,睡眠中呼吸中止所造成的缺氧狀況就會毫無遺漏地傳到雲端記錄下來,經過電腦判讀,就可以篩檢出阻塞性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必要時再轉介相關的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確診與治療,這項檢查有望成為未來篩檢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尖兵,不啻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20170912.jpg

之前介紹了胸腔呼吸系統相關的檢查,這次來談談腎臟泌尿系統的健康檢查。

a1.jpg

腎臟泌尿系統涵蓋了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及尿道等。腎臟位於第二腰椎與胸椎之間,比一般人想像的位置要高很多,門診常常有人因為下背酸痛前來就診,自己懷疑是腎臟出了問題。其實除非是急性發炎、感染或結石發作,腎臟疾病很少是以酸痛的症狀來表現。
運用在腎臟泌尿方面的健康檢查,有腎臟功能血液檢查、尿液常規檢查、微量白蛋白尿檢測、腹部X光、腎臟超音波、攝護腺超音波及膀胱餘尿超音波等。前三項是屬於功能方面的檢查,X光及超音波則是結構方面的檢查。

2.jpg

<資料來源/聯合報>


腎臟是人體過濾把關的城門要塞,一方面過濾排泄人體不需要的代謝廢物,一方面又十分環保地將具有價值的物資再回收利用。腎臟功能可藉由血液與尿液檢查來評估,血液檢查主要有三個項目: 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

a3.jpg


尿素氮為體內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肌酸酐則是肌肉中的肌酸分解後的成品,這兩者的檢測被視為是最基本的腎功能檢查。可惜的是這兩者的檢測數值可能會受到性別、年齡、肌肉量及個人飲食、營養狀況等所影響,而且臨床上常發現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中,有些人尿素氮、肌酸酐的檢驗數值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並未明確反應出腎臟功能缺損的程度。近年來腎臟相關醫學會大力鼓吹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檢測,EGFR代表的是每分鐘腎臟腎絲球所能過濾的血液量,是綜合血液中肌酸酐、年齡、性別等,再經過特別公式演算所得,證實比血液尿素氮、肌酸酐更為敏感精確。

a4.jpg


正常成人每天尿液中的總蛋白質排出量應小於150毫克,若每天的尿液蛋白質排出量大於150毫克就稱為蛋白尿;由於白蛋白約佔尿中蛋白質的20%,因此正常成人每天的白蛋白排出量應小於30毫克。白蛋白由於分子較大,又帶有負電荷,在同樣帶有負電的腎絲球上皮細胞的嚴密把關下,正常尿液中僅會出現極少量的白蛋白。但是當腎臟腎絲球出現病變時,這道關卡就可能出現漏洞,造成較大量的白蛋白滲漏到尿液中。所以臨床上對於有蛋白尿的受檢者,我們會進一步檢測尿液中的白蛋白 (microalbuminuria/ACR),如果尿液中白蛋白每天的排出量大於30,但小於300毫克,稱為「微量白蛋白尿」;當白蛋白每天的排出量大於300毫克,則稱為「巨量白蛋白尿」。
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量,與腎臟功能損壞的程度呈正相關。當受檢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時,藉由積極的控制三高及營養、藥物的輔助,有機會回復到正常;要是出現巨量白蛋白尿,這時期患者常有下肢水腫、貧血和血壓居高不下的情形,若繼續坐視不管,則可能會迅速發展成尿毒症,需要長期洗腎。近年來微量白蛋白尿除了廣泛應用於早期腎功能病變的篩檢,也被發現是一個很好的健康預測指標。對於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尿液中白蛋白的數值升高,也意味著疾病的發展有惡化的現象。

5.jpg

腎臟泌尿系統除了功能的變化,也可能出現結石、囊腫、腫瘤、尿道狹窄或先天發育異常等結構性的變化,這時就得靠腹部X光及超音波等影像檢查來診斷。除此之外,腎臟超音波還可以測量腎臟的大小、腎實質的厚度及是否有腎水腫的情形。對於慢性腎病變的患者,通常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患者腎臟萎縮變小、腎實質變薄等變化,而這些異常變化也同時驗證患者的腎功能已經惡化。

a6.jpg

攝護腺是男性的專屬器官,位於直腸之前、膀胱的正下方,由左右兩葉的腺體組成,包圍在尿道的周圍。當出現攝護腺肥大時,就可能向中間的尿道擠壓,導致男性尿道受阻、解尿困難。攝護腺超音波的檢查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從下腹部,這個角度會經過下腹的肌肉及皮下脂肪,所看到攝護腺的影像及範圍較為侷限,但可大致測量攝護腺的大小;另一種是經由直腸,也就是將超音波探頭從肛門伸入直腸,可以就近觀察攝護腺質地是否均勻完整、有無異常結節腫塊,並能精確測量體積大小。後者因為較具侵入性,檢查過程中有些受檢者可能會有點不舒服。

7.jpg

通常受檢者排尿後膀胱餘尿量正常,就表示排尿功能大致良好。反之,一旦排尿後膀胱餘尿量過多,意味著排尿功能出現異常,有必要進一步檢查,以期儘早發現問題、儘早治療,所以測量餘尿量可說是檢測排尿功能的重要篩檢。過去檢測餘尿最準確的方式是經由導尿的方式,用導尿管將尿液導出然後再測總量,但這種檢測方式需無菌操作,既不方便,檢測過程也不舒服。非侵入性的超音波膀胱尿餘量測量,提供簡易方便、迅速準確的檢測品質,可以做為膀胱排尿功能的初步篩檢。

營養師與你沒有距離,每餐提供飲食熱量分析,每天健檢你的餐盤!

隨時隨地與營養師飲食大哉問!

20170824.jpg

健康檢查的項目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理學檢查,有些健檢中心沒有安排理學檢查會稍嫌不夠完整。有人覺得現代醫學有那麼多既靈敏又精確的先進儀器,還有需要排醫師理學檢查嗎? 其實,很多門診常見的疾病,只需藉由有經驗的醫師問診及理學檢查就足以診斷的。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理學檢查? 理學檢查就是醫師徒手或使用簡單的隨身儀器所執行的身體檢查,其實也等同於中醫所強調的「望聞問切」。西醫是如何執行望、聞、問、切呢? 且讓我慢慢為各位解說。

1 copy 1.jpg


「望」

就是用眼睛觀察,醫師會觀察受檢者從踏入診間的第一時間,到離開診間這個過程中,是否有臉色蒼白、呈現黃疸、呼吸困難、走路不穩、不自主抖動、關節變形、皮膚病變…等現象。傳統的皮膚科醫師更是號稱「一眼定江山」,大多數的皮膚疾病是憑醫師的法眼與經驗、而不是精密儀器來診斷的。

「聞」

就是藉由聽覺及嗅覺來發覺異常,西醫常用的聽診器,可以從受檢者吸氣吐氣之間是否出現囉音、嘯鳴音或單側呼吸音減弱、消失…等,來判斷受檢者是否有痰液、氣喘、肺部發炎或肋膜病變;從心臟跳動是否規律、心臟雜音出現的位置特性…來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中膈缺損、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在尿毒症、肝硬化及有些癌症受檢者身上,可能會出現特殊的體味,這些訊息都可以提供醫師臨床重要的診斷參考。

「問」

就是病史的詢問,包括最近身體有沒有什麼異樣或身體不舒服? 過去是否有什麼疾病曾住院、開刀或需要長期門診追蹤診治? 是否有家族性的遺傳疾病?有沒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 是否曾對某些藥物、食物或用品過敏? 詳細精準的病史詢問,往往是醫師研判疾病的最重要關鍵,可以協助醫師迅速地做出正確思考。

「切」

就是觸診,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甚至於同性間也有很多禁忌,所以發展出博大精深的脈診,也就是儘可能不接觸到身體其它部位,而用把脈的方法來診斷全身五臟六腑是否出現異常。隨著歐美觀念的演進,授權訓練過的醫師直接用手來觸摸受檢者的身體,從觸摸位置的質感是否異常、左右兩邊是否對稱、局部是否出現紅腫熱痛或是異常腫大突起等,都可以作為診斷的相關依據。

55.jpg


在健康檢查時,由於受檢者身體外觀大多良好,理學檢查大多採取重點式篩檢。我的習慣是在簡單問診之後,先檢查頸部是否有甲狀腺結節或腫大、是否有明顯(一公分以上)的淋巴結? 頸部不同位置出現的淋巴結腫大具有不同的意義,小於一公分的淋巴結90%是良性的,大多與耳鼻喉科的疾病有關。然而如果是出現在鎖骨上方(尤其是左側),則應高度懷疑癌症轉移的可能性。有些受檢者的頸部皮膚格外的乾燥粗糙,即使身上沒有出現任何紅疹發炎,進一步詢問時,往往可以得知這些人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頸部下來就是胸部,這時聽診器就派上用場了,用來偵測呼吸音與心音是否出現異常。接下來腹部檢查的重點,在於有無局部壓痛或觸摸到異常腫大的現象。最後再來檢查四肢關節是否有缺損、萎縮、無力、發麻、變形、水腫、皮膚疾病等,很多人常常是在理學檢查時,經由醫師的提醒,才知道自己早就罹患香港腳與灰指甲了。


理學檢查的原文是physical examination,為什麼會翻作理學檢查,我一直都覺得納悶。如果當初直接翻譯為身體檢查,就不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了。我個人認為可能是早期國內的英文翻譯人才缺乏,有些英翻中的用詞明顯出現錯誤,於是physical 與physics (物理學)搞混了,多年下來醫界大家也將錯就錯地習以為常,才會有理學檢查這樣有看沒有懂的翻譯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快來預約元氣父是山方案!活動到8月底喔,不限年齡男性專屬套組!

100項檢查+腸胃問題一網打盡!!健康溜溜~

#不用再怕感恩說不出口 #父親節 #我愛老爹

營養師與你沒有距離,每餐提供飲食熱量分析,每天健檢你的餐盤!

隨時隨地與營養師飲食大哉問!

創健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