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採自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體切片中分離出的一種螺旋桿菌,實驗證實HP的確自口腔感染並可在胃黏膜生存,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病變。有八、九成以上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在其胃黏膜可以發現到幽門螺旋桿菌,一般的胃藥治療是無法根除此菌的。
臨床上要偵測病人有無幽門桿菌感染,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方法,前者需要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同時採取黏膜檢體送檢化驗;後者則以抽血、吹氣或驗糞便的方法,病人接受度較高。
●非侵入性的方法大致上有下列三種:
1. 碳13尿素呼氣試驗:
先請病患把喝下含有碳13尿素的液體,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含有碳13的二氧化碳,因此只要測量服用試劑前後,呼氣中含碳13的二氧化碳含量差異,即可確定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2. 血清抗體測定法:
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若有抗體表示曾經感染過幽門桿菌,但臨床上無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確診。
3. 糞便抗原測定法: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此法因為僅需採集糞便檢體,簡易而安全,適合社區一般民眾大規模篩檢。
若治療後想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經根除,碳13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測定法,皆為理想的方法。一般建議在停藥後6-8週再安排檢查,因為若有復發或是滅菌失敗,幽門螺旋桿菌需要時間才能繁殖。